《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8 17:42:02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得较累。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判断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 ……此处隐藏11170个字……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资料,它是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二年级直观认识角相比,本单元资料则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课线段、直线和射线,明白了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本节课是精确量角、画角及角的分类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量出指定角的度数和画出指定角的度数都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个陌生的测量工具,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运用已有经验来度量角的度数。异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开口朝右或者开口朝上、下的角时,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导致不明白该怎样放量角器;还有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也是学习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孙常军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驱动任务,分别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细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吗?在教学中,孙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个任务的研究和交流中。学生们在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获,教学效果显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基于学情,退回到学生认知基础的起点,以适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角的度量”虽然是一节操作技能课,但单纯的动作技能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角的度量”,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对“角”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刻画的一次飞跃。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用直角分辨锐角和钝角的学习经验,如何帮忙让学生建立并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师充分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把就经验进行迁移。上课伊始,教师利用教1和角2谁大?大多少的问题,吸引学生把两个角进行比较,学生自然地用比较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和摆同样的角等方法进行比较,教师顺势引入1度的概念。这一环节,退回到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产生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顺应文本,退回到基本技能的起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凸显知识本质,落实为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为此,孙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层层抽象出两个知识资料的本质。首先,经过摆大小不一样的角来比较角1比角2大多少,学生感悟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之后,经过不断对折小角进行比较的情景,教师不断的追问:如果这个角再小点呢?

需要在对折,继续对折,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即1度角产生的需要的体验;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构成过程,为理解1度和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建立联系。最终根据1度角产生的远离呈现了量角器,让学生独立观察量角器,帮忙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素,为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供给帮忙。

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了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用量角器度量角便会水到渠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同样,识“器”不误量角功,仅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时做到游刃有余。“角的度量”不仅仅要关注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体现知识技能习得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共同生长的教学理念。

三、着眼有效,按学生需求供给学具,保证了研究学习的效率。

根据昨日跟翟主任的交流,了解了我们学校的校情,也得知我们学校的这些孩子是第一次上这种小课题课型,所以就在布置研究任务后给学生介绍了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以保证学生的研究有思路和方向。这些学习材料是经过试讲时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确定。每一种类型的学习材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特点,应按需给予相应的学习材料,会让每种材料发挥其最大的成效。同时,能帮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理解知识,获得数学学习上的成就感。

可能有教师感觉在这节课中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开口方向的角,怀疑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量角的基本技能。可是,经过这节课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能独立尝试量角,并且能正确使用内、外圈进行读数,度量∠1和∠2的度数只用了不到2分钟,我想接下来精确度量和画开口不一样方向的角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我十分喜欢在今日的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的那种有效的失败,我也十分喜欢孩子在小组研究和全班展讲时激烈的讨论,我更喜欢孩子在交流中被激活的那种活性思维,因为这些有可能给他们这个单元乃至今后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思考力和学习的迁移。这种小课题课开启后,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整体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这样的开启,是用另外一种视野,用另外一种智慧,引导学生用更深的思维深入探究,用更高的学习兴趣去进行交流,孩子也将会带着我们打开数学学习的更趣味的一扇窗户!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